top of page

找路教育工作室 2018 幼兒班

已更新:2018年10月25日



一、課程理念


城市是我們的學校,也是我們的遊樂場。如果我們喜歡這座城市的某些地方,就會對它進行探索與延伸,如果我們對某些地方感到侷限,甚至壓迫,就需要表達訴求或做出調整。孩子並非處處被安排好的接受者,城市裡,無論硬體守則或隱性規範,都得考量不同族群的狀態,在了解各自的需求後共同制定。


找路的教育工作者闡述自身理念之際,更在乎對孩子的決定的傾聽與理解。我們傾向不將規訓融入遊戲歌謠,不使用代幣制度、隔離、連坐法等技術,消弭孩子的感受。孩子的創作是自己獨有的表達、對世界的詮釋,而非教學成果與績效的材料。團體的所有規則,都是工作者與孩子釐清彼此立場,經過討論與協商的過程。


我們認為每個人的在意皆扣連自身生命經驗,並且保有改變的可能性。所以,課程將觸及到各種議題,諸如食品安全、環境保育、人文地景、族群性別,但並非透過單方面授課進行,而是在工作者與孩子的互動、孩子與孩子的互動、孩子的城市的互動中,藉由生活裡彼此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去開展。



二、課程內容


找路的課程內容,除了上述核心理念的架構,及不採取打罵威脅利誘等壓迫手段外,並無特定的教育方法及技巧。因為每位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質與風格,例如對環境的選定,有的工作者傾向長時間駐點,以該點為中心向外延伸,有的工作者則將去哪裡完全交由孩子討論,不同的方式,也將造就團體不同的文化。


又例如,有的工作者擅長走讀,有的工作者熱愛音樂、舞蹈或繪畫。這些「喜歡」,就是工作者與城市交流的媒材,工作者將這些喜歡和媒材介紹給孩子,但不強迫孩子學習,我們更珍惜孩子也有自己的喜歡,也有自己跟城市互動的方法。



三、課程型態與費用


(一)課程型態


1. 開課時段及報名狀況,歡迎訊息臉書粉專詢問。


2. 對象為滿 4 歲學齡前孩子。


※7-9 歲的孩子可參考:找路教育工作室 2018 秋季班


3. 地點為公共空間,例如公園、國立美術館、科學博物館、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等。


(二)報名方式


1. 每堂 450 元。


2. 以「月」為單位報名,例如:「九月的每周三下午與周五下午」。


3. 親子選擇想要的時段,訊息臉書粉專


4. 經工作室回覆就確認報名,待達到成班人數,工作室這邊會寄出通知,即報名成功。



四、工作者簡介


羣秝|陪伴孩子公車旅行,練習表達需求,說出自己的想要與心情,達成共識,共同前往及行動。也會借出畫筆,和孩子一起塗鴉。有一次有位孩子聊起他的舊家在彰化,他想回去,我們就結伴搭火車前往,探索他從未去過的小巷。畢業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,曾任人本教育基金會森林浴活動員、牧夏教育工作室工作者、幼兒自學團生活導師、開心畫室老師。


劭璚|就讀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期間,主修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。獨立出版過攝影集及小刊物,亦受樹谷文化基金會委託,以一年時間循溪踏查,製作《溪邊花生甚麼樹》散文集。《漁光》寫作計畫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。曾任長榮大學及台南市文化局田野調查相關課程講師。專欄及採訪作品散見於《鄉間小路》、《豐年社》、《聯合報》,內容多與農業、環境、祭儀、生活等文化活動有關。


呱呱|本名蔡宜芳,對自然纖維和傳統文化很有興趣。曾以國際志工的身分去法國從事自然農法農場管理、古堡修復、社區營造,也到祕魯生活半年,實際進入雨林。在台灣則任職過「合樸農學市集」、「日月老茶廠」,近年至「木本設計」工作,學習木工及蓋自然的房子。現在成為海泳與划獨木舟的指導員,同時學習當帆船水手。


小勇|本名陳雅馨,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,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,曾任社區大學、文具、出版公司等設計專職,《居民》圖文創作獲國家藝術文教基金會補助,現修習藝術治療,自由創作與不定期展覽。
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