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跟小孩談爭議性政治事件的6個思考與體驗

已更新:2021年7月24日


這週「線上台灣史」的主題來到1977年「中壢事件」,要怎麼呈現這樣一個充滿張力、爭議的事件,給國小的小孩知道?我們結合了「東奧正名」的「模擬公投」(想知道小孩研究議案後的投票結果嗎)、和投票所的「捉鬼遊戲」、和正反面宣稱的「線上解謎」。

 

我們首先想到的是:

 

Q1:事件跟小孩的關係甚麼?事件能帶給小孩甚麼樣的體驗?

 

蒐集資料後,決定從「選舉」切入。

 

1. 因中壢事件如今普遍被定位台灣解嚴的濫觴──事件後,白色恐怖給台灣人帶來的壓抑,開始出現些微鬆動,走上街頭依然充滿恐懼,但已經成為一種發聲的方法,延伸至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。

 

而「選舉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
 

2. 因「選舉」離小孩比較近,就算沒在學校選過班級幹部,每天也一定會做出各種「選擇」,選擇某種程度來說,就是為你支持的價值或生活,投下一票。

 

所以,談中壢事件和美麗島事件前,想先談「選舉的意義」,談選舉在當代民主社會的功能,而戒嚴時期並沒有充分發揮功能;

 

政權為了統治的正當性,必須舉辦選舉,但又要避免人民選出的代表不符合黨的需求,所以一來禁止組黨,二來採取了某些手段去控制票數。

 

中壢事件之所以沸沸揚揚,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,人民對作票的質疑,許信良競選團隊對這股情緒的持續推波助瀾,都是關鍵。


Q2:那要怎麼樣讓小孩感受到投票選舉的心情?

 

我們讓小孩體驗「東奧正名」的「公投」:「你是否同意以台灣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東京奧運?」

 

1. 說明東奧正名案的原委,同意方與不同意方的立場,通過與不通過的可能影響;

2. 介紹投票的注意事項,尤其是有效票跟廢票的差別。

3. 設計出公投票、選舉章,用小白板當圈票處,大家要排隊等連結,營造投票前有點緊張的氣氛。

 

結果,兩班都投票率過半,「同意」比「不同意」多,議案通過:同意以台灣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東京奧運。

 

Q3:為什麼選「東奧正名」公投案讓小孩體驗?

 

主要考慮跟小孩的生活連結,也延續前幾堂談「退出聯合國後的國際處境」的基礎:

 

1. 體育賽事,小孩普遍具備比賽或遊戲經驗,容易有感。

2. 東奧現在進行式,小孩生活中就可能聽到,甚至看到比賽,容易呼應。

3. 解釋東奧正名公投,必須解釋「中華台北」的脈絡,小孩光憑直覺就知道「中華台北」與「台灣」有所差別,容易產生好奇。

 

Q4:那被作票(面對不公平的選舉制度)的感受要怎麼讓小孩體驗?

 

先說我們思考的脈絡:

 

中壢事件的最後一根稻草,是一對老夫妻進入圈票處,待太久,監票人員范姜校長靠近關心,被群眾認為他用沾了印泥的手指,把老夫妻投給許信良的票,按成廢票;邱奕彬目睹,成為事件的證人──

 

這裡其實非常羅生門:

 

1. 范姜說他絕對沒有作票,

2. 老夫妻說范姜沒有作票,

3. 選舉報告上說老夫妻是用了私章圈選導致廢票,

4. 聯合報說邱奕彬等人是看到范姜對選票「指指點點」,意指也可能是指導投票,並非作票。

5. 邱奕彬的自白,我們目前能找到的只有他說被指控「偽證」,非常憤怒,從此走上黨外的路。

 

✦我們的資料蒐集工作點這,如果33頁25000多字太長,可以參考濃縮後的版本

✦有其他訊息的人,也歡迎跟我們分享,實在是非常想知道更多當事者的論點啊啊啊。

以常理來想,作票還有很多更保險的方法,例如在計票階段動手腳;投票日當天,氣氛緊張又眾目睽睽,似乎太大膽。

 

但即使范姜真的沒作票,「作票」這件事也確實存在,人民的憤怒與其說是對范姜,不如說是對這個不公平的制度憤恨很久,只等著宣洩的那一刻。

 

Q5:所以,對於作票的「生氣」,要怎麼讓小孩體驗?

 

從「投票所有鬼」講起!

 

我們在《百年追求》找到一份史料,紀載林義雄選省議員之際,面對鄉親關切:「投給你有用嗎?還不是照樣被作掉?」競選總部發起「捉鬼運動」,呼籲選民共同緝拿十種鬼:

 

1. 垃圾鬼:專門把有效票變廢票。

2. 餓鬼:貪吃,只吃黨外的票。

3. 水鬼:在選票裡灌水。

4. 不數鬼(不要臉的意思):不會算術,尤其加法一蹋糊塗。

5. 青瞑鬼(瞎眼的意思):看不見候選人公然違法。

6. 魔鬼:專門變魔術,把別人的票變成自己的票。

7. 膽小鬼:遇到支持的候選人,膽子馬上變小。

8. 好業鬼(富裕的意思):買票被捉,說錢是自己出的,與候選人無關。

9. 匹亞諾鬼(piano):鋼琴鬼會手沾印泥,在選票上彈琴DoReMi。

10. 酒鬼:白的都能說成黑的。

 

(鋼琴鬼也太有畫面)

我們就根據這份資料,邀小孩當候選人,每個人都擁有三十張有效票;再按照鬼的特質,讓這十種鬼都各自擁有屬性,例如碰到垃圾鬼,十張有效票變廢票;碰到魔鬼,把別人的五張票變自己的等等。

 

製作輪盤如上,玩家輪流轉輪盤,看遇到甚麼鬼,造成選票的增加或減少。設定二十分鐘內完成遊戲。

 

結束後聊:剛剛的感覺是甚麼?

 

遊戲很簡單,但情緒很直接,小孩體驗到有效票流失的不甘或不爽,想跟對手爭個你死我活的鬥志或殺氣。

 

再邀小孩檢視票數,本來都是三十票,但只不過經過兩三輪,就有了五十票跟十票的差距。

 

「所以,如果投票所有鬼,這個選舉對人民而言是有用的嗎?能選出人民普遍認同的人嗎?還是只是變成一場形式,甚至一場遊戲?」

 

創造情境,誘發感觸,再從感觸談回那個時代的無奈。

這樣作好「選舉」跟「作票」的準備,呼,終於可以進入「中壢事件」啦。

 

Q6:中壢事件如果像上面說的這麼羅生門,那怎樣讓小孩理解?

 

1. 邀小孩當「歷史偵探」,故事背景是:

 

小孩收到「老夫妻靈魂的委託」,要去查訪一件老夫妻深陷其中卻自己也被弄糊塗的中壢事件,當年狀況一發不可收拾,最後連警局都燒毀了,他們心中有遺憾,想拜託小孩協助釐清。

 

(這裡特別感謝欣至和琬瑄的想法激盪,還有士哲的建議)

 

2. 運用 Google Earth 造訪事發地點,例如中壢國小、中壢分局、警察宿舍、新勢公園,我們把老照片,和當事者、媒體、圍觀群眾的陳述,與地圖的地點作連結,只要找到線索,就能解鎖資料。


✦可參考:上課簡報

 

3. 解鎖後,邀小孩閱讀,或朗誦給小孩聽,一起分析文件,可以討論的問題包括:

 

「誰說的、跟誰說的、在哪說的、甚麼時候說的...」

「這些會影響他說話的內容嗎?」

「你覺得這個說法可信嗎?」

「你覺得這個說法可疑嗎?」

「判斷的依據是甚麼?」

「我們有任何證據嗎?」

「為什麼同一個事件會有這麼不一樣的說法?」

「那綜合以上,你的判斷是?」

你也許還是懷疑,小孩真的能懂嗎?

 

上周已經進行了一小部分,有小孩興奮於虛擬實境的逛街,有小孩觀察力敏銳接連找到細節,也有小孩直指某份報告的立場,和撰寫它的單位有關。

 

每個人想「懂」的方向或程度不一樣,但透過這樣的方法,穿梭於史料之間,對比相異的宣稱,質疑作者的動機,都已經把閱讀從「被動接受」轉為「主動探詢」。

 

讓我潮一點的說,這就是「批判性閱讀」、「公民素養」的練習啊。

 

歷史/文化,不是一套要被牢記和背誦的正解或口訣。

 

歷史/文化,是一串等著去探索的問題,一封請柬,一場冒險。

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親子的回饋

「如果我小時候有這種課,我可能不會這麼討厭學校。」「這就是我想和孩子一起長大的學習場景。」 找路 2018 年成立,初始成員為一群自學家庭和獨立教育工作者,在尊重小孩自主性、在意小孩感受的前提下,用主題教學跟孩子互動,即老師設計課程主軸、架構、進程,根據小孩的需求、問題意識...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