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當生活成為課,我們與孩子一同找路

已更新:2018年4月15日




教育工作室的成立,源自去年九月,家長傳訊息給我,希望我每週能有一天,與一群平均四到六歲的孩子一起生活,讓孩子在這段期間互相磨合、增加默契,也希望孩子與教育工作者日漸熟悉,討論練習,為未來帶入課程做準備。


或許,是被「生活」這個字所觸動,對我來說,生活意味著,我與孩子在特定時間裡,一起做些什麼,各自做些什麼,彼此因為做的事而有所互動,有所延伸,我們交換想法,做出選擇及付諸行動。


我期待與孩子生活,但當它被稱作「生活課」的時候,我很不習慣,或許是「課」這個字,使我容易把自己框進教學者的位置,聯想成「教」與「學」的關係,而刻意「給出」些什麼。


我開始思考,生活為何需要成為「課」?同為教育工作者的友人這麼回答我:「生活之所以稱為課,是因為孩子尚未進入學習狀態。」


於是,更大的疑問來了,為何課程才是學習,生活就不是學習?怎麼樣算是學習?怎麼樣才算是進入學習的狀態?接連而來的疑問像浪潮推進:人為什麼要學習?人學習是為了什麼?就如同人為什麼要工作?為什麼要生產、交易、挑戰自己覺得很難的事?


當這些問題被丟出來,會隨著每個人的處境與理想而有不同答案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我們都知道,當我們學習,便能夠獲得知識。然而,在我與孩子相處的經驗裡,發現大部分的情況下,孩子並非為了「獲得知識」學習,而是為了自身需求,或是對某事某物感到好奇,進而接觸與瞭解,才在過程中獲得知識。


舉例來說,當孩子來到某棵樹下,往往不在於想知道樹的名稱與功能,更可能是因為樹很美,亦或太陽曝曬,決定遮蔭。孩子在樹傘中停留一段時間,發現樹可以爬,一邊爬樹,一邊看見遠方的風景、蠕動的昆蟲、盛開的花朵。直到孩子返回地面,直到離開,可能都還不知道樹的名稱與功能。但孩子會知道,哪天他覺得熱,能在樹下乘涼,有地方躲藏、觀察生態,以及當他需要時,樹枝與花朵全是遊戲創作的素材。



學習指的是,對一件事物進行探索,是從模糊到清楚的旅途,是在清楚後不滿足於清楚,卻提出新的疑問,再次探索。因此,學習獲得知識,但知識不是學習的目的,而是人在探索中採收的果實,知識更需要扣連感受,與需求連結,成為生命經驗的一部分,成為想像與創造的延伸。


當生活成為課,我們與孩子一同成為學習者,無論在城市或鄉間,向生活裡觸發我們的事物學習,交換想法,延伸想法,讓生命如長河被牽起,思考如舟,得以前進。

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