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生活課|我開的不是便利商店課!(但也許是喔?)

已更新:2018年11月8日



文/劭璚 圖/劭璚、彥蓁、小勇


小小身影緩步朝櫃台邁進,遞出糖果,包裝邊緣捏過的痕跡,像他的表情有些緊繃。


我跟工作人員說:「不好意思,我們會慢一點。」對方露出諒解的微笑,我彎腰提醒:「然後要付錢喔,一個十塊、兩個一塊,就是一個銀色大的、兩個咖啡色小的。」小孩拉開錢包拉鍊,逐一掏選硬幣,工作人員接下,小孩拾回糖果跟發票,綻放燦爛的笑容。媽媽說這是他第一次自己買東西。


小孩豐富了我對便利商店的觀點,例如便利商店的分層和標示清楚、商品的高度和位置小孩易於取得。以前覺得小孩喜歡去商店是因為零食,後來明白他們更喜歡的是「自己決定」、「自己擁有」的感覺:剛開始獲得零用錢的小孩往往亂買一通,兩三次後發現預算有限(這次花完就沒了,這禮拜就沒錢啦),開始考慮管控。


小孩也從挑選間,知道商品大概價格,辨識數字與硬幣,學習加法、減法與乘法。走讀課中,每當有小孩說要去便利商店,我總抗議:「我開的又不是便利商店課!」(小孩就大笑說他們要開馬桶課吃便當課等等)


但便利商店的確是這消費社會最具體而微的縮影。



我相信所有的地點都能是走讀的內容,只是便利商店平常容易接近,所以課堂中也透過地點和路線的規劃,呈現雜貨店、柑仔店、選物店、二手店、工作室、誠實商店等各種存在。


我喜歡山林,喜歡鄉村,但多數時間城市生活,所以我就想從腳下開始,不遠求的跟小孩分享我對城市的觀察。更透過他們的注目和行動,挖掘城市的可能,例如清真寺是「城堡」、忠烈祠是「皇宮」,IKEA 的電池盒可以當積木,一棵樹是一頂帳篷、一片葉子是一張眠床。


一次走讀,通過人行道,小孩說他是獵人我是小鹿,我瞥見一旁花圃一株蒲葵,傘狀的葉子低垂,彷彿樹房,我說那我要回家嘍,往裡頭跳。小孩跟著興奮躍入,漂起細雨、天色漸暗,樹叢間小孩撐開五顏六色的傘,我點按手機照明。小孩將傘斜放於地,怕被雨淋濕,也把發亮的手機放進傘內。


沒想到,整張傘面如燈籠般,發出燦爛而柔和的光。



這個發現讓我們驚喜,小孩不斷把傘掛去高度各異的樹梢,嘗試光在傘中的不同樣貌。


小孩說那是夜燈,我們來露營吧,撿樹枝假裝營火,撿樹皮假裝餐盤,撿石頭假裝肉,呼嘯而過的車流是沙塵暴——


是的,都是假裝,但我們腦海創造的快樂,都是「真的」。


就像山裡露營,也可能是一種布幕式的「假裝」。


對我而言,重點不完全在場所,而在對環境的容納與對情境的投入。


所謂「課」,就是看見相異的通同,往其中安頓,還不斷挪移。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