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圖/劭璚
小孩忙於辨識圖卡中的動物,我描述動物在一棟「有魔法的屋子」,今天的任務就是要去找出牠們。七歲的欣說:「我發現一個線索喔。」她拿起圖卡,指向飛龍上緣的建築花紋:「這是廟裡才會出現的東西。」又指三川殿的石獅:「這也是廟裡才會出現的東西。」下結論:「我覺得這是一間廟!」
其中兩張是南屯溪畔的「穿山甲壁畫」和廟埕的「穿山甲公仔」,期待透過牠們的連結,牽引小孩從親子館出發,抵達目的地「台中萬和宮」。原本想像路程只是經過,小孩可能為某些事物停留,他們的焦點就是走讀日後的主題及材料,結果「尋找」從一開始就啟動。途經福德祠,小孩衝進去:「你看這裡!」「我覺得是耶。」「可是...」比較寺廟共同的元素和相異的設計。
欣對壁畫很有印象,她領我們走進小巷,六歲的威在路口指點方向,另一頭溪流展開,威跨入僅容一人通行的鐵橋,其他小孩順序跟上,一回身,穿山甲牆就在我們眼前:「找到了!」溪畔護欄佇立金獅,矮牆繪製社區風俗彩圖,路面舖設標誌「犁頭店溪」的地磚,還有施工留下來的謎樣油漆──小孩一一審視,連街邊黑狗和鹹酥雞攤都沒放過。
來到萬和宮,廟裡充滿動物圖騰,我事先選定了十二幅,刻意讓主題分散於不同的空間、高度和載體,例如石柱底部的螃蟹、木樑屋架的蝙蝠、傘蓋布面的獅子,這樣踏查時,就會自然感受廟宇的結構、色彩、與材質。小孩繞了拜殿、正殿和後殿一圈。
五歲的言細膩的察覺照片色差,藍色外框現場看其實是藍綠色,也能立刻判斷兩幅春聯的差異,即使他還不識字。欣主動詢問廟方、拜拜的信徒、身披黑色袈裟專心唸佛的阿姨,居民都給予友善回應,甚至陪小孩去找。威保管清單,像小小探險家,不斷前進,一臉神秘:
「我感覺牠在這裡。」「我感覺到了。」聲明下次還想玩,但「題目要再難一點。」
小孩也對光明燈好奇,圍繞上頭的人名認字:「我的李!」「林...」「陳...」
更問金爐前的阿伯:「為什麼要燒東西?」阿伯回答:「給死掉的人錢啊。」小孩:「他們還需要錢嗎?」
遊戲結束,回到廟埕,攤開壁報紙和彩筆,邀請小孩用自己的方式畫下所有的尋獲,我詮釋為解救困於圖卡的動物。
七歲的允拎起紙張奔跑,在風中形成波浪般的柔亮線條,他大叫:
「這就是龍!」
那一刻,我好像看見龍真的被釋放了:
當他顛覆媒材被限定的功能,當他以行動表達自己的觀點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