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走讀課|好萌的萬和宮:廟宇的動物課

已更新:2018年10月18日


文圖/劭璚


備課時一直在想,關於廟宇,還有沒有其他觀看的方式?跟孩子比較相關的視角?廟宇的介紹,往往著重歷史淵源及建築典故,或強調它是地方信仰中心,但這些知識對孩子而言意義不大(就算對成人而言也不一定能產生共鳴)


找路教育工作室鄰近「台中第一街」南屯老街,曾為平埔族巴布薩世居聚落,清康熙年間漢人移入開墾,街底穩坐的「萬和宮」以牌匾推估,距今至少也兩百九十年,所以社區古風洋溢。每年農曆三月「媽祖生」,萬和宮前連番出演「字姓戲」,端午節,文昌廟接著舉辦「穿木屐,躦鯪鯉」,五到九月南屯「麻芛」盛產──我們的「走讀課」就要在這樣的地方依循節氣展開。


第一堂課,對象是五到七歲的孩子。既然開春,先拜拜碼頭吧,目的地選定「萬和宮」。場勘了幾回,從壁畫上貌似出自厭世動物園的鳥,陸續發現萬和宮的許多動物圖騰很萌。所以決定連結南屯的開發背景,跟孩子「召喚神獸」。



首先講故事作引,故事是我編的,靈感來自我對「廟宇為什麼有這麼多動物造型的壁飾呢」的好奇,用神話解釋:


「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地方生活著很多動物,像是獅子、老虎、大象、小鹿、鶴。小鳥飛翔在天空中,蝙蝠倒掛在洞穴裡,烏龜匍匐、螃蟹橫行,溪裡有魚,穿山甲爬梭於地底,龍、鳳凰和麒麟神出鬼沒。牠們因著各自的特質,替環境帶來不同的樣子。 直到某一天,一群人從遙遠的大陸,越過又深又黑的海峽,來到這塊長滿植物與森林的大地,覺得生機勃勃,決定搭建家園,那時荒野的力量還很大,手無寸鐵的人類使盡蠻力與之拚搏,才有生存的可能。他們蓋小屋,製作農具,飼養馬、牛、羊、狗,叢林逐漸變成良田。 動物受到驚擾,和人類對抗,陳群結隊離開,卻也有一些和人類產生情感,悄悄搬進一間寺廟,牠們幻為牆壁、柱子、屋樑、屋頂、屋簷、甚至擺設,和神住在一起,照顧整個村落...」 (甚麼奇怪的劇情)

(神話都是很奇怪的啊)



所以遊戲規則就是,現在,只要我們憑「動物圖卡」(我事先去萬和宮找到動物圖騰,拍下作成圖卡),到萬和宮找回牠們,拿圖卡在圖騰前唸出牠的「名字」,動物的「力量」就會重新降臨,並被納進紙片中。


這樣,返抵工作室後,我們就能用這些帶有力量的圖卡創造自己的動物樂園、百獸之地!!!

因為需要呼喚名字,孩子得討論圖片的動物是甚麼、特性為何,當作遊戲前的預備。然後出發前往萬和宮,和媽祖打招呼,熟悉廟宇環境,搜索動物。


除了圖卡內容,如果孩子看見其他自己感興趣的動物,畫畫或拍照,同樣能吸收牠的力量。 當每個人都找到動物,即折回工作室。繪有溪流和樹林的大張壁報紙,歡迎孩子「登陸」,考慮動物的特質、或衡量動物的關係、或全憑直覺及喜好後,將圖卡貼於紙面。同時選擇各種媒材繼續延伸圖面,完成我們的村落。 昔日印刷術不普遍加上紙筆昂貴,教堂或廟宇為求有效傳播,遂把經典篇章鑲嵌為建築的一部分,換句話說,廟宇就是「大繪本」,讓它回到本來的樣子,和孩子共讀,在對廟宇還沒有太多既定「認識」前,探索看待空間的眼光:


廟裡有你喜歡的顏色嗎?廟裡有你認識的、或想認識的字嗎?我覺得廟裡的牆很像一張張漫畫,你覺得廟裡的牆在說什麼呢?如果廟由你設計,還會有其他動物呢?為什麼人們想蓋廟?給神住嗎?神為什麼要住下來呢?「神」是甚麼? 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正解,只有想像和詮釋的無邊柔軟與蔓延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